生态特征 |
浮游植物(*10000个/立方米)(1980-1985年) 年均生物量2479.0, 变化季节夏季(5-8)月, 春季均量6256, 夏季均量331, 秋季均量3026, 冬季均量304, 主要种类广温低盐种有远距角刺藻、窄隙角剌藻,热带低盐种有洛氏角刺藻、拟弯角刺藻菱形海线藻、细弱海链藻、翼根管藻纤细变型种、伏恩海毛藻、尖刺菱形藻等。春季以翼根管藻纤细变型种、拟弯角刺藻为主,夏季以远距角刺藻、扁面角刺藻、窄隙角刺藻、菱形海线藻、伏恩海毛藻、狭窄菱形藻为主,秋季优势种基本与夏季相同,冬季以骨条藻、拟弯角剌藻、洛氏角刺藻、菱形海线藻、细弱海链藻为主。 浮游动物(毫克/立方米) 粤东沿海, 南海, 年均量132.0, 春均量80.0, 夏均量202.0, 秋均量196.0, 冬均量50.0, 生物最低月不详, 生物最高月不详, 种类说明桡足类为主。长尾基齿哲水蚤、秋季匙形长足水蚤等,冬季海洋真刺水蚤,春季为截唇角水蚤。 生物资源_浅海底栖生物季节变化(1980-1985)(克/平方米) 粤东沿岸,东海, 年均生物量13.24, 栖息密度59, 变化季节夏季(5-8)月, 春均量82.4, 夏均量46.7, 秋均量140.7, 冬均量34.1 浅海滩涂自然资源 地名广东, 区域名南海, 地理说明多种类型的河口湾环境, 主要河流珠江 黄岗河 韩江 榕江 漠阳江 南渡江, 年迳流量3949, 每公线迳量.78, 气候特征南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区域, 灾害特性台风过境多见于5-11月年平均十次 风猛雨大 巨浪暴潮径流增大, 最高月份八, 月平均高温27.6, 最低月份二, 月平均低温15.3, 年平均温度21.2-26.7, 水温特性我国沿海水温最高的且是水温变幅最小的区域, 技术方法海水域海底养殖播苗放流增殖 局部海湾筏式或网箱养殖 潮间带附着器采播苗及池式养殖, 养生物种类红树林 珊瑚礁 栖息生物和珍贵种类繁多, 制约因素台风引起环境突变招致养殖生物死亡, 资源环境情生物处于可进行多茬养殖生产 海岸地质迳流丰富 河口湾水质肥沃, 养殖项目牡蛎 珍珠 对虾 青蟹 文蛤 泥蚶, 浅海滩涂面积及自然资源综合系数 广东, 南海, 滩涂面积2530.43, 滩面积(万亩) 379.56, 浅海面积12963.60, 浅面积(万亩)1944.54, 综合系数4.142(海南2.89), 浅综合系数3.466(海南2.419), 滩综合系数 0.676(海南0.472)。 生物资源_潮间带生物量组成(克/平方米) 广东沿海, 南海, 栖息密度469.9, 平均生物量580.93, 多毛类1.29, 软体动物315.72, 甲壳动物83.52, 棘皮动物8.23, 藻类169.15, 其它3.02。 生物资源_浮游植物(1980-1985年) 南海, 珠江口, 年均生物量1855.0, 变化季节冬季为高峰期, 春均量197.2, 夏均量2773, 秋均量2226, 冬均量222.5, 浮植种类数230, 主要种类珠江口海区主要种,除广温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、具槽直链藻外,较多出现的暖水种有小环毛藻、圆海链藻、条纹小环藻、宽角斜纹藻、新月菱形藻旋链角刺藻、拟弯角刺藻、平滑角刺藻、柔弱根管藻等。 生物资源_浅海底栖生物季节变化(1980-1985)(克/平方米) 南海, 珠江口, 年均生物量17.80, 栖息密度175.0, 变化季节冬季为高峰期,, 春均量10.7, 夏均量15.4, 秋均量30.1, 冬均量14.9。 生物资源_浅海底栖生物季节变化(1980-1985)(克/平方米) 南海, 粤西沿海, 年均生物量59.32, 变化季节冬季为高峰期, 春均量10.7, 夏均量15.4, 秋均量30.1, 冬均量14.9。 我国沿海滩涂浅海生物量(克/平方米) 南海区粤东沿海海区, 滩涂生物量529.11, 浅海底生物76.00 南海区珠江口海区, 滩涂生物量1207.09, 浅海底生物17.80。 南海区粤西沿海海区, 滩涂生物量331.18, 浅海底生物59.32。 中国滩涂底栖生物数量分布(80-85年) 南海, 两广大陆沿岸, 平均生物量327 g/m2, 栖息密度309个/m2, 软体动物67 %, 节肢动物11 %, 环节动物1 %, 棘皮动物3 %, 藻类15 %, 其他3 %。 |